top of page

家暴背后的真相


Disclaimer: Any opinions and conclusions expressed herein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necessarily represent the views of Glyph.


雨后出门骑脚踏车,迎面开来的车络绎不绝。车速很慢,但车距很近,我还是因恐慌而摔倒了。摔的不疼,也没受伤,只是心砰砰乱跳而已,毕竟是有了年纪的人,难得摔一跤还是很紧张,好在平时练瑜伽,也算是摔的快爬的快…. 事后跟朋友提起这件事,她的几句话彻底把我打趴下: “你是否很久没骑脚车了…?” “你不该雨后出门骑脚车…” “都告诉你别出门了…” …………… 我无语。刹那间把原本想说的话全都吞进肚里,彻底咽了下去。 估计类似这样的“安慰”方式你并不陌生,很多时候我们不自觉地掉入了这样的“话坑”而全然不知,尤其跟家人说话时,通常不加思索就进了“坑”。孩子可能不再搭理你,爱人可能会抱怨“跟你说也白说”,或用隔壁老王来刺激一下“你看人家隔壁老王,对老婆多好…..”。“那你怎么不去嫁给他?”…… 话越说越多,最后两人扯着嗓门大干一场,不知不觉走向家暴的深渊… 到底这样的说话方式有何不妥? 首先,是“她”忽略了“我”的感受,“我”那渴望被聆听和被理解的强烈需求,在没有好好安抚“我”受伤的情绪前,对“我”所做的事进行“对”与“错”的判断。其次,在这些看似关心的话语中,“我”感受到的是被质问,被责怪。居高临下的态度和语气让“我”感到极不舒服。最主要的还是因为“她”完全不懂“我”,只从“她”的思维出发,少了那份同理心, 无法倾听“我”的诉说。一旦“我”无法被理解,又被刺痛了一下,情绪反弹是必然,除非“我”的情商较高,能及时刹车,否则“话坑”会越挖越深。 疫情期间,估计很多人会有类似骑车“摔倒”的心情。当人们被迫长期受困于一个封闭空间,因巨大的不确定性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,如焦虑、恐惧和不安等。尤其是当家庭收入成了问题,孩子玩手机时间超过8小时,夫妻同处一室超过48小时,人的情绪更容易翻转。当一方情绪低落需要寻求另一方的安抚时,很多时候适得其反,或许对方可能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,像“溺水之人”无法自救,更无法“救”他人了。 然而在这些争执、家暴背后隐藏的真实情绪是什么呢?在心理学里有一“冰山图表”可做如下解释: 浮在水面上的冰块只是冰山一角,若用它来形容“愤怒”的情绪,那么在水面下的冰川便聚集了数以百计的其他情绪,如“焦虑”“不安”“被攻击”“不认可”“被伤害”“失望”“不被尊重”“羞愧”“孤独”等等。当一些人无法把这些“隐形情绪”正确表达出来时,便会用“通用情绪” 即“愤怒”去发泄那些被压抑了很久的其他情绪,从而导致一些列的争执、冷战及家暴。人人皆知疫情对我们身体造成的伤害有多严重,但有多少人知道“非自愿的封闭式生活”产生的家暴有多严重吗? 网上热搜一下就可发现,BBC报道英国封城期间,家暴求助热线上升近50%,封城前三周,有16个人因家暴死亡,是11年来最高纪录;男性求助电话也激增17%。 "其次,在这些看似关心的话语中,“我”感受到的是被质问,被责怪." 据“纽约时报”报导,在西班牙家庭暴力的紧急求助热线在封锁前两周接到的电话,比一个月前同期多了18%。在美国,“全国反家庭暴力联盟”,简称“NCADV”数据显示,每分钟有大约有20个人受到家暴的虐待。在中国,自2月初封城以来,非政府组织“为平”接到的求助热线电话开始激增。新加坡、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也无一例外。 然而,正如对病毒本身的应对一样,很多家庭暴力没能得到及时制止,这也意味着,无法挽回的伤害可能已经发生。哈佛大学医学院(Harvard University Medical School)创伤专家朱迪斯·刘易斯·赫尔曼(Judith Lewis Herman)发现,家庭中的施虐者用来控制伴侣和孩子的胁迫手段,与绑架者用来控制人质的手段“惊人地相似”。 若能及早发现家人情绪异常,或当双方“水火不融”趋势愈演愈烈,应立即采取阻隔措施,如报警,并尽量远离对方,尤其是女性,此时该尽量控制情绪,避免再次激怒对方。在发生个人危机(包括失业或重大财务损失)之后,施虐者更有可能失控伤害甚至谋杀其伴侣和他人。 疫情可以让无数家庭从不起眼的“骑车”小事中产生严重的争执,甚至发展成家暴。如何让施虐者控制“愤怒”的情绪,正确表达“隐形情绪”,如何让受害者更好的控制自己,不激怒对方,从而减少日趋增长的家暴,将是心理咨询师面临的另一挑战。


167 views0 comments

Recent Posts

See All
bottom of page